电影放映于86年,拍摄的时( shí)间应该早于86年,大致是83到( dào)85年左右。85年1月1日,中央推出( chū)《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( jīng)济的十项政策》,这一政策( cè)可以视为自包产到户新( xīn)土地政策的延续,从政策( cè)精神上而言,包产到户的( de)新土地政策主要指向土( tǔ)地使用权的私有化,通过( guò)使用权私有化从而激活( huó)土地利用率。然而经过5-6年( nián)的发展之后,土地利用率( lǜ)已经不能仅通过使用权( quán)的私有化来提高了,问题( tí)的关键指向市场化程度( dù)的高低和农业技术的革( gé)新。
剧中老丁其实扮演的( de)就是农业技术提高的角( jiǎo)色。但是从剧情的发展来( lái)看,虽然农业技术提高了( le),但其实农业市场化的道( dào)路还远远没有正式实现( xiàn)。因此,关于村庄失信的问( wèn)题,其实更准确的是反应( yīng)出农业市场化尚未步入( rù)正轨的问题,而非仅仅是( shì)小农思想或者缺乏契约( yuē)精神等。辛庄的西瓜之所( suǒ)以能够卖上好的价格,与( yǔ)三方面的因素相关:一是( shì)技术的提高,保证了西瓜( guā)的质量;二是允许种植西( xī)瓜的土地政策保证了种( zhǒng)植西瓜的合法性;三是辛( xīn)庄当地的自然条件优越( yuè),历来在当地县城中有口( kǒu)碑,也就是有市场。西瓜要( yào)能买上好的价格,这三个( gè)方面缺一不可。由此出发( fā),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所( suǒ)谓失信的问题。
从当地农( nóng)民的角度出发,西瓜之所( suǒ)以能够买上好的价格,一( yī)是因为当地优越的自然( rán)条件和农民辛苦的投入( rù);二是因为好的土地政策( cè)。他们缺少对技术应有的( de)重视。这其实也不能完全( quán)怪罪于当地农民。两千年( nián)以来,中国农业的发展根( gēn)本上都是在依靠土地政( zhèng)策的变化而变化,农业技( jì)术虽有发展,但远不是决( jué)定性条件,因此现代意义( yì)上的农业技术根本尚未( wèi)进入农民视野中。
其次,从( cóng)所谓契约的角度而言。“合( hé)同有个屁用”,实质性的反( fǎn)应出农业社会的伦理性( xìng)特征。当地农民之所以没( méi)有按照百分之十而是按( àn)照百分之五付给老丁钱( qián),问题的关键在于按照百( bǎi)分之十算下来,老丁会拿( ná)到一大笔钱(八千块),这对( duì)于当地农民来说是难以( yǐ)接受的,凭什么同样的劳( láo)动,老丁拿到的那么多呢( ne)?主要还是因为农民们还( hái)远没有认识到现代科技( jì)在生产力提升过程中所( suǒ)占据的比例的重要性。而( ér)按照“不患寡而患不均”的( de)伦理性思维来说,付给老( lǎo)丁百分之五也是可以说( shuō)得过去的,他们并未觉得( dé)做错了什么,相反老丁短( duǎn)短几个月就赚到一大笔( bǐ)钱,这在他们看来是无法( fǎ)接受的。
最后,再来说一下( xià)市场化的问题。其实可以( yǐ)遇想到的是,一旦市场化( huà)程度提高之后,辛庄的西( xī)瓜到底还能不能卖出好( hǎo)价格还能难说,尤其是当( dāng)其它地方的西瓜在质量( liàng)上赶上辛庄之后,辛庄西( xī)瓜的利润就会大大减少( shǎo)。这其实是80年代中国经济( jì)的一个基本特征。一方面( miàn)国家在政策上支持私有( yǒu)化经济,另一方面市场化( huà)程度还远未达标,因此存( cún)在各种误区和巧合。能够( gòu)抓紧机遇就能实现发展( zhǎn),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核心( xīn)的竞争力,大浪淘沙,随着( zhe)市场化程度加深,那些一( yī)闪而过的市场浪花,便失( shī)去最佳发展机遇。